- 形态特征
- 性格特点
- 喂食要点
- 生活环境
短尾猴是体型较大的一种猕猴,短尾猴的颜面宽阔,头骨相对较宽,有明显的眉脊。体形浑圆、憨实,四肢粗壮,雄兽的体长为52-65厘米,体重9.9-10.2千克;雌兽的体长为48-59厘米,7.5-9.1千克。前额部分裸露无毛,几乎全部秃顶,呈灰黑色,颊部的毛也较为稀少。胸部、腹部,以及四肢内侧的毛稀疏而且颜色较浅,肩部、颈部和背部的毛较为粗糙。胼胝的周围也是裸露无毛。尾巴短得出奇,还没有后脚长,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,而且被毛稀少,因此又有“断尾猴”之称。 [3-4]
短尾猴的成体头顶毛较长,由中央向两侧披开。两颊和颏下的须毛像兜腮胡子,且其唇下的颏须暗褐色而周边棕白色呈层次分明的半月形。成年雄猴颜面鲜红色,老年紫红色,幼体肉红色。成体眉毛多呈棕黄色,老年猴面部出现白毛,常伸向鼻侧。耳较小,尾短光秃无毛。体背毛色棕褐,披毛较长,腹面略浅;体毛长而密,成年猴毛长8-12cm,其毛色在幼年为淡褐色,以后逐渐变深,至成年为深褐色,但胸腹部及四肢内测较淡,呈淡棕褐色。成体在中国西南一带的短尾猴头顶棕色较重,而产于东部者其头顶褐色显著。 [5]
短尾猴的长相和藏酋猴十分相似,以至于很多书中都把它们混为一谈,也有人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种的不同亚种。但是,它们之间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有不少,例如短尾猴比藏酋猴的体形小,体毛较长而稀疏,为黑褐色或朱古力色,所以在华南地区俗称为“黑猴”或者“泥猴”。另外,短尾猴雄兽的生殖器也与众不同,阴茎扁而长,呈矛状,长度约为40毫米,还会发出会一种难闻的藓臭气味。但是短尾猴与藏酋猴不同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,是成体的面部均有鲜红色的斑块,有些老年个体还转为紫红色或者黑红色,所以又叫红面短尾猴、红面猴、红脸猴等。
短尾猴的成体头顶毛较长,由中央向两侧披开。两颊和颏下的须毛像兜腮胡子,且其唇下的颏须暗褐色而周边棕白色呈层次分明的半月形。成年雄猴颜面鲜红色,老年紫红色,幼体肉红色。成体眉毛多呈棕黄色,老年猴面部出现白毛,常伸向鼻侧。耳较小,尾短光秃无毛。体背毛色棕褐,披毛较长,腹面略浅;体毛长而密,成年猴毛长8-12cm,其毛色在幼年为淡褐色,以后逐渐变深,至成年为深褐色,但胸腹部及四肢内测较淡,呈淡棕褐色。成体在中国西南一带的短尾猴头顶棕色较重,而产于东部者其头顶褐色显著。 [5]
短尾猴的长相和藏酋猴十分相似,以至于很多书中都把它们混为一谈,也有人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种的不同亚种。但是,它们之间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有不少,例如短尾猴比藏酋猴的体形小,体毛较长而稀疏,为黑褐色或朱古力色,所以在华南地区俗称为“黑猴”或者“泥猴”。另外,短尾猴雄兽的生殖器也与众不同,阴茎扁而长,呈矛状,长度约为40毫米,还会发出会一种难闻的藓臭气味。但是短尾猴与藏酋猴不同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,是成体的面部均有鲜红色的斑块,有些老年个体还转为紫红色或者黑红色,所以又叫红面短尾猴、红面猴、红脸猴等。
短尾猴受气候和植物物候期的影响,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。迁移时成年雌猴在前,成年雄猴压队,仔猴吊在母猴腹下,响声小,速度快,日活动距离为1-2千米,夏季最长,秋季居次,春、冬季大致相等,在一处滞留天数为1-5天不等。游荡路线常较固定,在河边、竹林中运动时,常呈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行走或逃跑,可在地上形成猴路。喜欢群居,每个群体的数量为10-30只不等,有时可多达80只左右。与中国其他猕猴类比较,地栖性更强,特别在受惊后多沿地面逃窜。
杂食性
短尾猴系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特有灵长类。主要栖于热带雨林、季雨林、季风常绿阔叶林、落叶阔叶林以及中山针阔混交林。栖息高度可从沿海低地至海拔2650米的中山林区。栖息在高山密林的较高海拔林带,主要利用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带这两个林带,除此之外,在其栖息地中还需有山溪水源和悬崖陡壁,供猴群喝水和夜间睡眠。栖息林带的植被以山毛榉科植物为主,其果实和叶是短尾猴的主要食物,特别是果实,在秋季和大部分冬季被广泛食用。
当前链接:https://mpets.xioba.cn/PetsRead-1827.html

本站内容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,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,请来信告知(102076392@qq.com),我们将及时处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