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形态特征
- 性格特点
- 喂食要点
- 生活环境
体型极细而长,全长雄性(775+435)毫米,雌性(1055+595)毫米。头较窄长,与颈区分极明显;吻端略圆而平扁,超出下领;眼大,瞳孔呈一横缝;颊区呈一凹槽;躯干瘦长侧扁,尾甚长而细。
背面鲜绿色,腹面淡绿色,腹鳞及尾下鳞前段侧棱白色,呈二纵线纹。
吻鳞上缘略高出于鼻间鳞,色白,其上有5-8个纵脊;鼻间鳞及前额鳞均较长;额鳞前宽后窄;眶上鳞甚宽大;颊鳞前后2枚,个别为3枚;眶前鳞1,甚大,伸达头背与额鳞相切;眶后鳞2或3;颞鳞2(1)+2(3、1);上唇鳞9,3-3-3式,个别为4-2-3式,或极少为8或10枚,3-2-3式或3-3-4式;下唇鳞8-10枚,前4(或5)对切前额片。
背鳞15-15-13(11)行,平滑,仅尾基部中央9-11行起棱,脊鳞显著扩大,两侧的背鳞排成明显的斜行;腹鳞具侧棱,雄性(n=8)186-200,平均195.5,雌性(n=6)191-204,平均197.3;肛鳞二分;尾下鳞亦具侧棱,雄性(n=8)162-176,平均168对,雌性(n=6)157-169,平均165.2对。 [2]
有白色、橙黄色2种变体。
背面鲜绿色,腹面淡绿色,腹鳞及尾下鳞前段侧棱白色,呈二纵线纹。
吻鳞上缘略高出于鼻间鳞,色白,其上有5-8个纵脊;鼻间鳞及前额鳞均较长;额鳞前宽后窄;眶上鳞甚宽大;颊鳞前后2枚,个别为3枚;眶前鳞1,甚大,伸达头背与额鳞相切;眶后鳞2或3;颞鳞2(1)+2(3、1);上唇鳞9,3-3-3式,个别为4-2-3式,或极少为8或10枚,3-2-3式或3-3-4式;下唇鳞8-10枚,前4(或5)对切前额片。
背鳞15-15-13(11)行,平滑,仅尾基部中央9-11行起棱,脊鳞显著扩大,两侧的背鳞排成明显的斜行;腹鳞具侧棱,雄性(n=8)186-200,平均195.5,雌性(n=6)191-204,平均197.3;肛鳞二分;尾下鳞亦具侧棱,雄性(n=8)162-176,平均168对,雌性(n=6)157-169,平均165.2对。 [2]
有白色、橙黄色2种变体。
多为白天活动,常栖息于灌木丛上,尾长,躯尾缠绕在树枝上,在树上行动迅速,但在地面上的时候行动十分缓慢,属于树栖蛇。在盘付物上时,该种经常会进入纹丝不动的状态。受惊时,绿瘦蛇颈部竖起,将前体呈曲线形甩出,同时令颈部变宽,并吐出白色的舌头以示威慑,但不主动攻击。当收到粗暴对待的时候会噬咬攻击者。 [4-5]
绿瘦蛇视力极其发达,有复眼及立体视觉,一般认为是由其横向的瞳孔及吻两侧的凹槽导致的,该种还具有中心视网膜敏感点,这在蛇类中是极度罕见的情况。此性征对其逃跑和捕猎的帮助很大。 [6-7]
捕食蛙、蜥蜴及小鸟。捕食时,尾部会将身体支起,前身头部呈“S”形弯曲,看清食物后迅速进行攻击,有轻微毒性。
绿瘦蛇视力极其发达,有复眼及立体视觉,一般认为是由其横向的瞳孔及吻两侧的凹槽导致的,该种还具有中心视网膜敏感点,这在蛇类中是极度罕见的情况。此性征对其逃跑和捕猎的帮助很大。 [6-7]
捕食蛙、蜥蜴及小鸟。捕食时,尾部会将身体支起,前身头部呈“S”形弯曲,看清食物后迅速进行攻击,有轻微毒性。
肉食性
该种栖息地包含低地、山地林、次生林、旱疏林、灌丛林、季雨林、耕地、路旁、农场、公园及城市花园。主要生活于灌木、树林及草丛中。也会在农场等地生活,如在菲律宾,椰子园和农业林被指为是绿瘦蛇的栖息点。
当前链接:https://mpets.xioba.cn/PetsRead-1318.html

本站内容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,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,请来信告知(102076392@qq.com),我们将及时处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