禽痘病毒,禽痘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,通常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2类。 【病原】禽痘的病原为禽痘病毒,最少有4种病毒型。禽痘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当强。在上皮细胞屑中的病毒,虽然完全干燥和被直射日光作用许多星期,还不能被杀死;加热至60℃需经3小时才被杀死,在一15℃以下的环境中可保持活力多年。1%氢氧化钠、1%醋酸或0.1%升汞可于5分钟内杀死此病毒。 【流行病学】多种野生禽类较易感染,鸟类如金丝雀、麻雀、燕雀、鸽、椋鸟也常发生痘疹。发病季节主要是夏季和秋季,此时发病的绝大多数为皮肤型;冬季发病的较少,常为黏膜型。禽痘病毒通常存在于病禽落下的皮屑、粪便以及喷嚏和咳嗽等的排出物中。上述污物到达健禽皮肤和黏膜的缺损中时,可引起发病。另外,吸血昆虫有传播此病的作用,蚊的携带病毒时间可长达10~30天。 【症状】禽痘的潜伏期为4~8天,通常分为皮肤型、黏膜 型、混合型,偶有败血型。 皮肤型:以头部皮肤多发.有时见于腿、脚、泄殖腔和翅内侧,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。起初出现麸皮样覆盖物,继而形成灰白色小结,很快增大,略发黄,相互融合,最后变为棕黑色痘痂,经20~30天脱落。一般无全身症状。 黏膜型:也称白喉型。病鸟起初流鼻液,有的流泪,2~3天后在口腔和咽喉黏膜上出现灰黄色小斑点,很快扩展形成假膜,如用镊子撕去,则露出溃疡灶,全身症状明显,采食与呼吸发生障碍。 混合型:皮肤和黏膜均被侵害。 败血型:少见。 【防治】皮肤型鸟如患部破溃,可涂以紫药水。白喉型如咽喉假膜较厚,可用2%硼酸溶液洗净,再滴一二滴5%氯霉素眼药水。除局部治疗外,每千克饲料加土霉素2克,连用5~7天,防止继发感染。 新购入的鸟,要经过隔离观察2周,发现无异常情况后再合群。可用鸡痘疫苗预防。 |
当前链接:https://mpets.xioba.cn/NewsRead-40063.html

本站内容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,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,请来信告知(102076392@qq.com),我们将及时处理!